专家点评 | 从《分秒币争》看98年韩国金融危机

7-01-2019

作者:历史的进城

 

《分秒币争》一开头,就是展现韩国作为四小龙的成就:国民正在享受“汉江奇迹”的繁荣,庆祝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欢呼申奥成功,国民所得超过人均一万美元,……所有一切,都标志着韩国进入前所未有的富足状态。人们充满骄傲感,对未来信心十足,手中余钱全部用去投资各种金融衍生。

繁荣的天空上乌云聚集,从泰国开始的金融危机蔓延到韩国,首先是外资撤走,韩国银行发现外汇储备迅速减少,美元兑韩元很快将突破1:800的汇率。政府与外资谈判请他们展期兑换失败,汇率失守;金融恐慌蔓延,银行资金链断裂,先破产的是中小企业,然后就轮到稍大的企业,中小供货商血本无归,群体聚集商家门前讨说法。中小企业主为了维持资金链不断裂,让工厂免于倒闭之虞,纷纷将自家房子在中介交易那里挂牌,降价出售,却找不到接盘者。

《分秒币争》主要通过四个层面的人与事讲述韩国金融危机来袭的一周。

第一个层面是韩国银行货币政策组组长韩诗贤为代表的金融官员。电影中她提出的让国家破产,债务延期、与日本等货币互换来拯救中小企业,愿望很美好,但事实上根本不可行。因为国家破产,支持韩国经济的大企业出口市场将丧失,韩国经济不可能指望这些面向消费者的中小企业来拯救。

第二个层面是政府中代表财阀利益的官员,他们对这次危机的态度是冷漠而现实。“冷漠”是指他们将危机爆发的原因归咎于广大国民过度消费之上;“现实”则指他们看到了危机中的机遇,想藉由这次经济危机重组社会经济结构。

电影用大篇幅生动地描绘了金融官僚内部这两种力量的对抗。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说,韩诗贤体现了一种关心弱小民众的精神,但这个人物及其主张应该出自虚构,因为韩诗贤的主张根本不是合适的危机应对之策。

危机出现后,韩国政府选择保护大企业牺牲中小企业,任由平民滑向危机的深渊。电影展现的第三个层面的社会场景,就是中小企业老板甲秀代表的金融危机受害者,电影中还出现其他的受害者,比如选择轻生的跳海民众、郑社长和在自家卧房里上吊的屋主。据统计,1997年韩国的自杀率比前一年增加42%。

第四层面的场景则是发“国难财”的投资(投机)者——嗅到了国家破产这一危险气味的尹正学。当危机来临时,他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改变命运、改变阶级的好时机,从证券公司辞职,做独立投资资人。结果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政府向IMF求援,大财阀们利益丝毫没有受损,并且真正实现了对整个韩国经济的垄断模式,平安度过这次危机,他逆势而上的豪赌让他成为富豪。

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对商业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所有银行行长都由政府任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幕后协商决定银行贷款的规模和去向。从7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通过大量投放政策性贷款扶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30家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垄断了韩国80%的国内市场。这些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国有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以低利率为大型企业集团提供政策性贷款,政策性贷款占韩国银行业贷款总量的比重从1970年的47.5%上升到1978年的59.1%。这种低利率政策和政策性贷款严重扭曲了商业银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政府的保护下,韩国企业选择了高负债经营。它们首先从银行贷款购买资产,然后再以这些资产作抵押申请更多的贷款,形成了“倒逼”的信贷扩张机制。

《分秒币争》展现了这幅图景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使韩国经济陷入严重危机,当时韩国的外汇储备只剩下可怜的39亿美元。为渡难关,政府不得不在当年11月向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了5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性贷款,代价是韩国的经济政策必须接受IMF的干预和严厉监督。从此,韩国进入了“IMF时代”:货币贬值、企业破产、公司裁员,失业者高达130万人,自杀率增加42%,……所有这些,韩国人都归罪于IMF体制。1998年初,金大中上台后,坚持不懈地推行金融、企业、公共机构和劳资关系四大部门的改革,对经济的全面复苏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2001年8月23日上午,韩国央行总裁全哲焕签署了一份意义非凡的文件,宣布偿还IMF最后一笔1.4亿美元的贷款,韩国经济才算告别了“IMF时代”。IMF从此再也无权直接干涉韩国经济政策。

 

来源:历史的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