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道德经,一点编辑于 2021-10-25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Dairy Flat 约5.19公顷稀缺大地庄园,地势平坦,两面临街,享受现在,投资未来,1215 Dairy Flat Highway

原文(王弼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处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文(帛书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合成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句中“可道”的意是“可说,可讲”,“非常”的意思“不是永恒”。那么整个“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如果“道”可以说,它就不是永恒的“道”。理解这一句时也可以参考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万物的根源,基础,本体。无法用言语描述它,而“道”也只是老子勉强加上去的。因为他要让人理解这个根源,如果没有任何叫法,别人很难理解。“名,可名,非常名”这句的意思是可以用名称来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是人的理解能力,没有人,就无所谓的名与不名。对于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而言名没有意义,它们只需要按着自己的食物链生活在就好。名只是约定俗成的,比如我们中文中的虎,在英语中叫Tiger。名称只是人的理解,并不是恒久不变的。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版中无名,天地之始。但在其解中却又以未形无名之始,则为万物之始。所以我也采用了帛书版的万物之始。因为天地也在万物之中。
前面已经说过名是人的理解能力,所以万物未命名之前是它的始源,被命名后变衍生了所有。比如一位女性在没有成为母亲之前是她的起源,而被称呼为母亲之时,必定她是有了子女。这里的始与母只是逻辑上的。并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因为只有有了子女才可称为母亲,同理只有有了母亲才叫子女。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句可以这么理解,不干涉事物,可以看到事物本身的奇妙;如果想要理出道理就去主观的进行干涉。
比如说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山,有水,有树,有草这些都不是人为的结果,却是自然形成的。有白天,有黑夜,有四季更替不是主观调节的。这就它的奇妙之处。
比如科学家想要得到狗狗的听觉数据,让狗狗进入可干涉区,通过干涉才会准确的测试出正确的数据。这就是主观作为。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的此两者对应的就是始与母。万物的出现很是神奇,而这神奇皆来自最根源的“道”。这一章从开始的“道”一路经过无名,有名,无欲,有欲又回归到众妙之门的“道”,首尾互应。
在读道德经第一章时,还有一种断句是: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无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断句始于宋朝王安石,他认为古人都读错了。“无”是一个专有词,“有”也是一个专有词。本人不赞同这种断句。
其一: 老子是主张相对观的人,在第二章就有一句“有无相生”。“无”并非生“有”,有了“有”才会体现“无”。所以不能先有“无”后出现“有”,如果按这个逻辑推“道”本来是无的,忽然又有了。我想老子都不会同意这种说法。
其二:如果说从“无”凭空出现“有”说起来的确很玄。但是老子讲“道”是让人理解的,而不是说的玄之又玄。让人云里雾里。
其三:常无、常有又如何解释呢?“道”是常有,又常无?老子讲“道”为永恒不变,那么永恒不变的怎么又常无,又常有呢?。亦或者让人常常体验“常无”才能观测奇妙,常常体验“常有”才能观测边际?那么人如何能体验常无和常有呢?这样的逻辑也不通。
Tindalls Beach一线海景,地势高,沙滩林景两者兼得,北向土地永久产权,约1739平米,79 De Luen Ave, Tindalls Beach
获取更多地产投资资讯,请登录:marsrealty.co.nz